要知道,那时候朝中大臣上表弹劾王晨这位北伐大军统帅的大臣很多,王晨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回师开封,那会获取很多人支持。至少军中很多将领是肯定会支持王晨如此做法,李纲此前可是收到过一些类似的消息,只不过王晨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举动。
但王晨在回京后,撤换了一部分禁军将领,并将守卫皇宫的禁军大部轮换出去,换上人带回来的人马,这样做的目的可是很明显的。
王晨所做许多事,有点自相矛盾,李纲真的有点糊涂了。
这时候,王晨又开口说话:“李相公,想必你也和我一样,期望大宋越来越强大,最终傲然于天下。四夷臣服,万国来归,‘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这是何等让人激动之事。”
看到王晨脸上有抑制不住的激动,李纲竟然也跟着起了波澜。期望吗?他当然期望经他手治理的大宋出现如此盛况,相信任何一个为官者都会这么想的,那可是名留青史的功绩,后人会万世敬仰的。当下也回了一句:“晓初,朝堂上的任何人,都是期望大宋越来越强大的。”
“不!”王晨却坚决地摇摇头,“并不是任何人都这么想的……”
“许多人只是为了扬自己的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当官,而做事的。朝中争斗这么激烈,大臣们尔虞我诈,甚至恶意中伤,如此的朝堂,怎么可能引领大宋走向富强?那些一心想为国做事的人,也会被一些心怀恶意的人中伤,而失去了做事的热情,甚至机会。所以李相公,我认为,接下来该是好好整顿一下朝纲的时候,我大宋延续百年的许多不合理的制度,也要好好改变一样。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但我大宋的制度,相对于大唐来说,许多方面是在退步,就比如军事制度,作战时候的指挥方法,这些不知比大唐时候倒退了多少年,靖康之难时候发生的惨状,其实应该惊醒了朝中所有的人,一切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再不能延误,现在必须加以改变。”
听王晨说了这么多,李纲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他还是顺着王晨的思路,回话道:“晓初,那你想做何改变?”军制改革的事,在北伐之前,王晨已经在着手做了,但听现在王晨的口气,他要改变的东西更多,不只军制方面,朝政制度也是他想改变的方面。
王晨并没马上回答,而是反问李纲:“李相公,太祖皇帝制的军制,目的是削弱武将的权势,让他们没有机会造反,但我想问问李相公,这极度崇文抑武的制度,真的能避免武将造反吗?”
一听王晨问如此尖锐的问题,李纲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王晨又道:“我大宋虽然制定了抑制武将的制度,但却又让许多武将世袭。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无论是折家军,种家军,他们所统辖的地方差不多都是个独立王国,其他力量根本掺合不进去。他们的力量庞大,如果折家人或者种家人在势力庞大的时候,起兵反朝廷,那谁能扼制住他们?就凭太祖皇帝制定的抑制武将制度吗?他们的情况与唐末时候的藩镇并没太多区别,所以,极度的崇文抑武制度并不能扼制住武将的造反,只会极大地削弱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大宋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何种程度,靖康之难前后发生的情况完全可以说明。这是非改不可的事,不然不久的以后,靖康之难依然会重演。”
听了王晨所说,李纲默然,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王晨丝毫不顾李纲的反应,继续说道:“要是军中武将只管军事,不管民生;地方官方只管民生、政治,不参与军事,这无论怎么都比制度变态的崇文抑武之道要好吧?”
“文武之道尤如一个人的两条脚,哪条短了都不能快速跑路,但我大宋,却以这样的畸形之态,走了百多年的道路。唐末时候,任何一个藩镇都敢对胡人部落用兵,胡人不能敌。但百多年以后,我大宋倾国之力竟然抵挡不了只有百万人口,十万之兵的女真人的侵袭。事实给了血的教训,为何朝中大臣还不明这个理?为何我这个领军彻底击败了金军,收复了大宋所有河山的有功之将,在作战时候及凯旋归来后,要受到这么多朝臣的弹劾?弹劾的大臣们,他们有几个不是眼红而为的?有几个是真的为了大宋的强盛,国家的安危而做的?他们为何不去多想如何才能让我大宋,走上一条真正的富国强军之路,他们为想不去想想如何改变制度,才能彻底消除祸患,避免天下生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