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北汉燕王 > 第四百四十九章 恩威并施

第四百四十九章 恩威并施(1/2)

    把敖烈一行迎入了大营,众人在中军大帐内落座之后,诸葛亮向敖烈说道:“燕王,交州牧士燮被大耳刘备所蛊惑,起兵十万与刘备合力抗拒我军,半月之前,伯约给了交州军一记迎头痛击,生擒了士燮的胞弟士壹和上将吴巨,此后交州军便沉默了下来,直到今日也未曾再来挑战,亮推测,士燮一定是有些投鼠忌器,故此才按兵不动。”

    敖烈闻言,先是略微一皱眉头,显然是对士燮不分青红皂白之举有些不满,接着,他刚刚皱到一起的眉头又舒缓开来,用欣喜的眼神看向姜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某家的麒麟儿,已经成长起来了,某后继有人了。”

    姜维站起身来,跨前一步,对敖烈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弟子之礼,谦恭的说道:“弟子今日能驰骋疆场,为我大汉略尽一份绵薄之力,全赖师尊教导有方。”

    敖烈笑道:“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璞玉的资质,才能被雕琢成名器。顽石,是永远也不会变成名器的,你有今日的成就,与你自身的聪颖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是,切记不可骄傲自满,戒骄戒躁,才能走得更远。谦虚使人进步,而骄傲只会让人后退。”

    姜维再次行了一礼,恭声答道:“弟子谨记在心,永生不敢或忘!”

    转过头,敖烈又看向了诸葛亮,点着头说道:“孔明,伯约能有今日的成就,其中也分不开你的培养。这段时间伯约的成长甚为迅速。孔明恐怕没少费心。不错,身为一国之丞相。理应心怀成就他人之心,把我大汉每一分资源都合理的利用起来,这才是一国之首辅需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亲躬。”

    诸葛亮认真的听着敖烈说出的每一个字,将每一个字都刻在了心上。对诸葛亮而言,如果他没有遇到敖烈,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已经变成一具枯骨了,正是敖烈对他的救命之恩和后来的刻意栽培,才使得他逐渐成长为了一代名相,所以敖烈对他说过每一段话,诸葛亮都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并将之在自己日常的工作中一一实践。

    敖烈之所以时时提醒诸葛亮类似的话,是因为敖烈知道。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或者说是对工作一丝不苟,极度的认真,容不得事情出现半点的错误,所以他对属下的要求相当的严格,往往会因为不放心或者是因为属下的能力不能达到他的标准。他便会把事情揽过来,亲自去做,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这样被活活累死的。

    敖烈可不想诸葛亮这位好兄弟兼得力的臂膀,真的像历史上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才常常提点一下诸葛亮,经过敖烈市场的提点。现在的诸葛亮早已不像历史上那样的严苛了,已经能够合理的按照属下众人的能力,把任务分发下去,让下面的人去完成了。就拿姜维击败交州军的事情来举例,要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一定会做好周密的安排,给姜维制定严格的作战方案,才会放心的让姜维出战;可是现在的诸葛亮,事先没有给姜维划定丝毫的框架,任凭姜维去自由发挥,结果,姜维用事实证明,他有这个能力去帮助诸葛亮圆满的完成这个任务。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自由发挥的,这就要求诸葛亮一定要把握好大方向,并且清楚的了解每一名部下的特长和能力,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不过怎么说,现在的诸葛亮的做事方法,是敖烈乐于见到的,这样既可以避免诸葛亮太过劳累,还给了其他人发挥能力的机会,让其他的人获得一份存在感,这是双赢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对大汉的稳定发展,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话锋一转,敖烈忽然问道:“对了孔明,孟获现在在何处?”对这位历史上颇有武勇之名的蛮王孟获,敖烈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的。

    “蛮兵大部都已经回到南中了,只有孟获等少数几人领着一部分蛮兵留了下来,亮把他们安排在了后营中,大哥若是想见孟获,亮即刻派人将其召来。”诸葛亮笑着说道。

    敖烈略一思索,摇头说道:“不用派人了,某亲自去见他吧。孔明收服南蛮人之心不易,某绝不能将孔明的一番苦心付之流水。”

    说着,敖烈便站起身来,走出了大帐之外,向后营中走去。吕布、赵云等文武将官鱼贯跟随在敖烈身后,亦步亦趋的一起走向了后营。

    后营之中,南蛮人特有的呼喊之声不断地传出,并伴随着响亮的武器碰撞之声。当敖烈一行人进入后营,看到营中当间的空地上,近百名南蛮装束的大汉,正在进行着日常的训练。南蛮人崇尚武勇,所以他们即便是在训练的时候,手中所用的武器也是真刀真枪,而且下手毫不留情,专门向同伴的要害上招呼,若是不了解南蛮人习性的外人,一定会以为他们是在厮杀而不是在训练。当今天下,能将训练进行到这种程度的,除了敖烈麾下的四只精锐之外,恐怕也就只有南蛮人了。

    诸葛亮指着在一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