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成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取决于工业生产和后勤保障。
四、在国内推行征兵制和实施民众普遍军训制度。在民众中推行军事训练,主要进行壮丁训练制度和学生军训制度。使民众能够熟悉武器操作和军事技能,并在学生军培训预备役军官,这有利于在战时快速地补充熟练兵员和后备军官。
五、进行陆军的重新整编和加强特种兵种建设。陆军装备要做到统一型号和标准,这有利于战时的补给和兵工生产,特别是加强炮兵、装甲兵、机械化部队和工兵部队的建设。奥匈帝国同意以贷款方式在三年内提供5个机械化装甲师的装备援助。
六、加强海军特别是航空兵建设,加快扩大航空特种冶金工业特别是铝及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规模。整合国内现有的航空学校和飞机生产。在西安、太原、成都、武汉和昆明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现有的北京、南京和福州三大飞机制造厂逐步向西部迁移。海军方面减少东南沿海基地数量,逐步向两广地方集中。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入到德奥远东舰队的保护范围内,为今后的反攻积蓄力量。
七、整备要塞和修筑国防工事。重点地区为长城一线、长江口、闽江口和长江镇至九江段江防工程,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首先对长城山海关至察哈尔一线,长江江宁、镇江、江阴要塞进行整理。
八、调整、扩大兵工生产。
以目前的林县兵工厂、西安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四川兵工厂和南宁兵工厂为基础,加快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江南、德县、济南、金陵和广州兵工厂向内陆迁移。
很明显,奥匈军事顾问的建议都是在初期放弃不易防守的沿海地区,拉大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和战线。在二线与日军相持,然后在逐步反击。
这让中方高层十分不爽。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工厂内迁的建议小徐等人基本接受了,但在一开战就放弃沿海。他们死活都不肯承认。
最后,蒋方震讲了一段很经典的话:“对付日本这样的国家,不管输也罢,赢也罢,反正就是不要同它讲和,要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死缠烂打,最后总能把它拖垮。”这也一语道出了持久战的根本思想。
不过,事情总也会有意外,李海顿认为这些准备已经足够充分了,但当战争实际到来后,才发现这些还远远不够。
奥匈皇帝对中国的访问确实也暂时震慑了日本和苏俄,最少目前这两个国家还是很惧怕这个在欧战中迅速又重新崛起的中欧帝国,当然,主要是因为这个帝国身后还站着一个更为可怕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连英法俄三大帝国联手都被德国人给打趴下了,日本人自认为以它目前的实力,即使是在远东单独对付英国都不会占到便宜,何况现在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德国。
这让日本暂时收敛起了野心,远东的局势也稍稍变得缓和起来。(未完待续)r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