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谁主三国 > 第55章 长安之乱

第55章 长安之乱(2/2)

。战死战伤的,除了他们的家人,还有谁会关心在乎呢?

    这场围剿清除huó dòng,曹孟德理所当然的胜了,伤亡一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手下的主要配角们都福大命大的活了下来,这对于霸主来说已经足够。

    洛阳历经了董贼的一把火,长安经历了几乎覆国的战争。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呆了,既然董贼这恶毒的首领可以要求迁都,他曹孟德身为正义的第一人,凭什么连这点权利都没有?

    权利是由小慢慢的膨胀发展的。迁都是第一步,而曹孟德效仿董贼的,远远不止于迁都。故而,在对曹孟德的多番评述中,他继承了董贼的奸诈暴虐,也承接了王侯将相应有的风度与神采,更兼之他本身就是诗人军事家种种职业特性,以至于几千年后都没有一个能够被众人所接受的对曹孟德的叙述。

    人家天赋异禀,天生王星,不需要什么多余的评价。对于那些凡夫俗子的评头点足,曹孟德也觉得无所谓之事。

    从洛阳迁到长安,下一步,从长安迁到哪儿呢?曹孟德苦思冥想,在询问了多方术士进行比较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地点:许昌!

    荀彧说,“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

    某智囊说,“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

    曹孟德说:“你们俩给我说人话!”

    荀彧与那某智囊异口同声道,“许都是个好地方,宜迁都。”

    比高智商的拍马屁更令人难过的,则是那被拍马屁的人压根就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当然,如果说像曹孟德这般的文艺细胞异常丰富的人都听不懂他们俩说的是什么,那估计中原得有一大半的文盲,剩下一小半是没上过学堂的。

    在得到两部下的支持后,曹孟德对迁都许昌之事更加确定了。

    简陋的朝堂上,众位臣子散漫的维持着大汉朝廷所剩不多的那丁点儿尊严,远方似乎有什么悲切的交响曲在悠悠传来,但是无所谓,在场能安然自得的诸位,都是睁眼的瞎子,只听得见靡靡之音的聋子。

    在内监就要呼出那“无事退朝”这句话语时,曹孟德抢先一步站了出来,“如今长安疲势尽显,微臣不才,以为只有迁都方可以改变国运国势,方能中兴大汉。”曹孟德言辞诚恳,神情中更是不怒自威的一派正气。

    且不论他这话是真是假,又有多少的真假性可以细想,只看曹孟德手中的权利,就已经为他的**加了不少分数。无论在什么时候,权势都是直接与话语权挂钩的最好的媒介。

    他的话是不是有理不重要,他所做的是不是符合一位臣子的使命也不重要,重要的他已经拥有,其他的不过细枝末节的问题。至于中兴大汉,呵,诸臣们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曹大人这是在讲笑话吗?

    “爱卿为国忧劳,辛苦了。朕觉得这想法不错,迁都,当然要迁都。”小皇帝身不由己的说道。

    算了,这是朕的缓兵之策,我就不信曹孟德可以一家独大,可以占尽所有的天命xìng yùn。

    运气好时的人可以放大的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运气不好的人在安慰自己这方面上更是想的比常人通达明白。

    不管怎么说,小皇帝明知道无法改变事实结果的前提下,他自我安慰了一番后也就了事。

    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些并没有多少责任心的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朝臣们,还能说什么呢?没有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什么玩笑?人生那么美好,要死也别拉着老子垫背啊!

    本着这种思想,场面平静了片刻之后,突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各种为曹孟德拍马屁的人都战了出来,权势是样好东西,但是与生命比起来,真的是渺小的微不足道。在自身的性命受到威胁时,谁还有那么多大义?

    所谓大义,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而生命,却是属于自己的。

    曹孟德看见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人,他也说不上是高兴还是愤然,怪不得大汉会是这种样子。都说一叶知秋,只这毫末,曹孟德就可以看出大汉是个什么样!

    痛吗?不痛。只是,有些累罢了。

    抱歉抱歉,之前两天回家了,没来得及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