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4章 莺歌燕舞下(2/2)

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chuán qí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

    由于明代的chuán qí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chuán qí。明清chuán qí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chuán qí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chuán qí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这些中原戏曲的情况,羋横是比较清楚的。他打算做一些改良,开发新的戏曲。羋横明白,此时,中原戏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表现手段原始,过于重视剧情,道具过于简单,台词抽象难懂等。对于这些问题,羋横决定一一改进,推出供一般百姓观看的戏曲,道具将更精致,服装更华丽,台词更明白。再一个,羋横将提高戏子们的地位,让他们有钱赚,甚至有官做。最后,还要让真正的女人,成为戏子,而不是总搞男扮女装。这些女人,可以给她们的家庭,带来丰厚的收入,这一点,也是他向墨家学的,也只有墨家,肯让女子出来工作。

    这年冬天,羋横开始准备戏曲大会,他先命寺人收集了一些戏曲剧目,又准备了场地、奖品等。羋横决定,命寺人请屈原晋见,商议戏曲大会的事。这是这年十一月初的事,此时,人们忙着冬天的各种祭祀huó dòng,按这时的历法,已经是新的一年了,楚国地处南方,还不是很冷,不用呆在家里过冬。这天,寺人带着羋横的旨意,来到屈原府上。屈原和其他人一样,做着冬日里的各种事情。寺人到来之后,便请屈原府上的家仆通报。家仆立即进入府中,向屈原通报了寺人的到来。屈原明白,羋横恐怕又有新的打算了。寺人来到屈原的书房,通报了羋横的旨意。屈原领了旨,开始准备晋见羋横,他命家仆为自己更衣、备车。待家仆准备好,屈原便出发,前往楚王宫。来到宫门外,屈原请寺人通报。寺人来到羋横的寝宫,通报了羋横的到来,羋横立即命寺人宣见,寺人便前往迎接屈原。屈原在寺人带领下,来到羋横寝宫,屈原向羋横下跪行礼,羋横立即扶起屈原,请屈原入座。羋横命寺人上茶,饮后,羋横向屈原陈述了自己算打。屈原听后,又是一惊,这羋横总是在干这样的事,大争之世,搞这个,不合时宜,恐于国于民不利。想到这些,屈原便劝谏羋横,请求羋横收回成命,并希望羋横励精图冶。羋横听后,又是老声常谈,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不过,念屈原一片忠心,便好言劝慰一番。随后,羋横又解释了一番,这戏曲是可以教化子民、提振士气的,再者,先前的几个大会,也为羋横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