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九洲风雷 >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1/2)

    铃铛阁与鼓楼、炮台并称“宁海重镇的三宗宝”,它原是明朝万历年间所敕建稽古寺里的一座藏经阁。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阁分上下两层,房脊凸凹飞檐四翘,为防鸟雀入阁损坏玷污,便于脊边檐角悬置了四十八只铜质风铃,每只风铃都长有一尺,但有清风拂动,悦耳的铃声可传三五里外。后来稽古寺的住持私自典当了庙产,携款逃匿,其他僧众也一哄而散,官府便将寺庙改成书院,铃铛阁也就成了书院的藏书楼。虽成了书院,但铃铛阁仍保留着旧时的一个风俗: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也就是佛门所谓的“晒经节”这一天,存在里边的全部藏书都要搬出来,经一经风洗,晒一晒阳光,以防蛀防腐。因而每

    到这天,宁海远近百里那些嗜书如命的读书人都纷至沓来。

    逐渐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的陈元云,从家中闲逛至铃铛阁,正赶上这一年一度的晒经节,望着阁前空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景象,他不由想起:自家的孙子侄孙们,除了洪福、洪业尚小外,其余的早已到了读书的年纪。

    从铃铛阁回来后,陈元云命仆人买了桌椅和文房四宝,又找善于管教孩子的先生。打听到,南城门那边有个石板胡同,有位教书的高先生,学问好,对孩子也真用心,就是管得严了些,爱打手板,人们都称他“高戒尺”。高戒尺是个落弟秀才,己过不惑之年,为生计所迫始以教书为业。从本心讲,他实不愿教商人家的子弟,但耐不住陈元云几次三番诚心聘请,只好答应。但他要的学资可不低:每月五十斤白面,外加十五贯茶水铜钱(约摸合计三两纹银),还要管路费。陈元云不假思索,一律同意。

    开课的头一天,陈家的子弟早早到了西跨院。一清点,总共是九个学生,最大的是二爷念宗的长子洪祥已经十岁,最小的承宗的次子洪基也快七岁了。高戒尺先严明念书的规矩,而后照例开讲《三字经》。哥哥们都去读书了,小洪福既羡慕又好奇,他有意哄弟弟洪业到家塾旁的小套间去玩耍,洪业玩累了靠着墙角睡着了。洪福则竖起耳朵,听着旁边屋里的动静。就这样过了两天,洪福发觉里面翻来覆去老是念那些三字一句的东西,心道:“这读书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嫌我小,不让我来。”对那位先生,洪福倒是满喜欢的,一来他读书的声音洪亮悦耳,有股子说不出的味道;二来他特别

    能教育那几个平日里老欺负自己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