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64章(2/2)

学的吗?思想政治课哥也不是白学的!”

    见高拱似乎若有所思,张朝笑道:“高大人以为本王之言当是如何呢?”

    此时的高拱对张朝的言论又岂会异议呢?毕竟张朝刚刚说的一切都是从自己所上奏疏中扒拉下的东西,如此自己再出言反对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高拱看了一眼张朝,又转眼看了一眼张居正道:“前刑部尚书毛凯于三年,上疏曾指出刑狱的六大时弊:曰滥词,曰滥拘,曰滥禁,曰滥刑,曰滥拟,曰滥罚。之后刑科给事中许天崎也上疏道:‘今刑狱之滥,其源有六:一则有司秉承上官意指,shā rén媚人;一则倾任书吏因公行威,舞文折律;一则以脏罚为名,多受民词而阴济其贪;一则于誉悦名之士,务苛察刻深谓之风力,虽心知其冤而莫之省;一则以威严恐吓,令民诬服而不敢诉;一则长吏教化不先,而使民弃仁义而死财利!’。”

    “嘭”!

    听到这里张朝用力拍了一下桌子,一下子整个值房陷入一片寂静。张朝站起身道:“法治乃我大明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如法治出了问题,其本源乃是政治上出现了问题的一种表象。当法治的败坏则会反过来给予国家的政治深刻的影响,如不认真对待将会对朝廷的统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本王建议此次京察便从这负责刑名的三法司展开吧!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对于张朝这一决定自当没有人敢提出异议,高拱也总算明白了张朝为什么会在这里与在座的诸位讲了这么久;还讲的是自己的“八弊”。原来他是在寻求自己的支持,他应该是早就有此安排。当然,对于大明朝当下的政治生态这司法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已经十分严重;故高拱才会把“坏法”排在“八弊”之首!

    作为“三法司”之一的都察院的首席长官,右都御史朱衡原以为高拱会借着此次京察来整治言官系统;却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张朝与内阁议事时将此次京察的对象由言官转向了三法司。作为常年巡视各地的御史,朱衡对大明朝当下各地的司法体系的败坏也是深有感受;因此,对张朝所提出的京察首先在三法司展开也没有太大抵触。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作为朱衡的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赵贞吉在朱载垕在四年提出京察就明确发对京察。因为当时朱载垕在提出京察是有明确的指向性,就是科道言官。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赵贞吉在接到朱载垕的旨意之后当即就上了一个名叫《乞止考察科道疏》来劝阻此次京察。而高拱却极力拥护朱载垕对于此次京察的旨意。

    当然,高拱的拥护也不是没有目的的。因为高拱上次致仕归乡就是因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教唆言官们对高拱展开轮番的弹劾围攻,最后迫使高拱不得不致仕归乡。因此,高拱对言官们可谓是恨之入骨。痛骂这些言官是“公室之豺狼,私门之鹰犬。”因为,怕招来无妄之灾的赵贞吉自然是反对此次京察的!

    作为吏部尚书的高拱与都察院的都御史的赵贞吉,二人都是京察的直接负责人。于是二人在讨论被考察言官的处理意见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由于意见的分歧而使双方在原有的矛盾更加激化,继而发展为双方失去理智而演化为意气用事。双方都动用自己的资源展开以打击对方所提携之人来泄愤报复。一时间这个朝廷陷入了双方的骂战之际,张朝的一封奏疏化解了双方了争斗。把汉那吉携家眷亲随投奔大明,俺答陈兵十万于大同沿线;朝廷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对外来了。但赵贞吉还是因为此事而被乞求致仕归田。

    赵贞吉的致仕给朱衡上了一课,他见识到高拱在朝中的势力;因此,在朱载垕重提京察的时候他是抵触和反对的。更重要的是刚刚经历了“绿篱事件”,作为言官们的领袖朱衡在此次事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势必会招致朱载垕的嫉恨。从一开始此次京察就是针对言官展开的,加之“绿篱事件”此次京察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但,令人没有想到是作为此次京察的最为直接的负责人的晋王却将京察重点指向司法体系。

    因此在得知张朝将京察重点转到三法司司法系统,朱衡也算松了口气。但细想下来,朱衡突然明白了张朝的用意了。所谓三法司不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吗?朱衡长长地出了口气:有些失落地看着自己值房外的杏树;有些凄凉地言道:“看来总归还是绕不开此次京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