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71章(1/2)

    对于粱愈与王国光在写给自己的奏折中所言之事,朱载垕早已通过锦衣卫做了详细的了解了。虽然,奏折中的一些细节与锦衣卫所上报的事实有些出入但也不能责问粱愈与王国光,毕竟他们的手段与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那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对汾州两位王爷在汾州案中作用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纠结!虽说是一笔带过但也能给众朝臣来一次心灵上的冲击。

    朱载垕挥了挥手示意高拱不必在读,枉正见状去到高拱的身边将粱愈与王国光的奏疏接过之后回到朱载垕的身旁恭敬地将奏疏交给了朱载垕。朱载垕转手将奏疏放在龙案之上起身言道:“自严嵩当政以来吏政败坏到了今日已呈现出积重难返之势。朕相信当下各级府衙,也不乏像汾州知府及荣河知县这样的官员。按高首辅之言,吏政之坏首推坏法!今日通过这一桩桩血案可以清楚看楚当下吏治是怎么样的,而民众又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吏政乃国政之首,官不为官,何以治理天下呢?为此,朕决心对guān chǎng进行一次整治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意见呢?”

    作为内阁首辅,又分管吏部的高拱自然是第一位出列开口言事的大臣“回皇上,臣下有事要言。对于当下吏治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弊端便是用人制度。选官用人,只论资历。出诸科甲则群向之,甚至以罪为功非出诸科甲则群抑之,甚至以功为罪。常使多助者昂,寡助者低。昂者志骄,每袭取而鲜实,低者多羡堕而恬污!俗重甲科,其非出诸甲科之者,礼待既轻,前路又狭,既多堕沮。而所谓甲科者,又多轻薄,视民如草菅,任情残虐。其间有称善宦者,亦民事未谙,不过饰虚文以媚上,为急政以循名,勉习时套以规进取而实政之及民鲜矣!不破除这些弊端,则吏治不兴也更乃法治也!”

    对于高拱说了这么,张朝也就听明白了前面几句和后面几句。面对朱载垕的问话,张朝也只能搪塞道:“回禀父皇!儿臣初入guān chǎng,对这guān chǎng之事还不甚了解。正所谓没有真正调查和了解过的事情那就没有发言权。故,儿臣就站在这里学习学习就好!还请诸位大人们,各抒己见为找到一条确实可行的吏治改革之路而畅所欲言!”

    在众大臣的攻讦的言论中张朝与朱载垕都选择了沉默,一个坐在龙椅之上看着群臣的攻讦,一个站在一边看着大臣们的激辩。不过张朝也听出了些门道,按张朝自己在写的总结明中后期特别是嘉靖当朝之后,二十年不朝之际,这吏治之败坏所呈现的东西简直就是有一种积重难返之势。难怪后世言论不是张居正改革给明朝回光返照一把,明朝不出万历就得玩完!想到这里张朝转眼看了张居正一眼,而此时他正在对流于形式的官员考核之制做着陈述!而这时,张朝心里冒出一个名词:“考成法!考成法不是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吗?”于是张朝着重听了一耳朵!

    张居正道:“对于官吏的科考自古有之,尚书所载,尧舜治理天下,对天下诸侯百官实行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周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相继建立起上计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主要是对已经县府化的地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到了汉武时期,武帝创新设立了监察制度,由十三道刺史,按六条规定,对天下郡国长官进行定期考核。元帝时期,更是颁布了考功课吏法。之后的历朝历代都颁布了对官吏政绩的考核法令。魏明帝时期的都官考课,贞观年间的考课之法到了宋代,对官吏考课更加重视,考核官吏的制度被称之为磨勘制度不仅如此宋代还设立有考课院来专门对官吏进行考课!由此可见,先朝诸代对于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并建立有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时至今日,考核之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本质而渐渐流于形式。止有升而无黜是考绩黜幽之典废,此考察所以不能无弊也。然法不能无弊而行之既久,其弊不可胜言。乃遂袭故套无复置议者,此士风日败而治理所不兴也!”

    见朱载垕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张朝觉得如果再不说点什么今天这朝议怕是过不去了。张朝看了看自己的笔记本,此时也记叙了满满的几页纸了。为了不辜负朱载垕的期许张朝走了出来给朱载垕见礼之后言道:“诸位大臣之言,本王也听了不少但儿臣曾与父皇言说过,儿臣对guān chǎng之事不胜了解故不敢多言。今日听了诸位大臣之言,儿臣也颇有所得。自高祖驱除北虏,复我中华。时至今日也两百年有余了。经过两百年的历程,社会的风气也发着变化。原来朴素的guān chǎng风气渐渐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浮夸风气中趋于腐朽。而对于官员的考核之制也变成流于形式不注重本质了。考核制度本是激励官员勤政廉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到了今日这种制度已经发展一种形式,一种套路,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