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 第30章 秦可卿和林如海同一影射之谜

第30章 秦可卿和林如海同一影射之谜(2/2)

淫丧,也不能完全怪他,只能说这是大明朝的命,让人徒呼奈何。正是: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请观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

    秦可卿与林如海同一影射之谜

    我认为,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林黛玉影射的是崇祯帝朱由检。这么说起来,那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岂不也是指光宗朱常洛?

    没错,林如海确实有朱常洛的影子。

    1)先看姓名。前面说了,林代表木;朱,乃赤心木。明亡后也有朱家子孙改姓林的。林,就是朱。名字如海和常洛,也有一些关联,都是水字旁嘛。

    2)去世时间。秦可卿具体是哪一天死的,没有明说。但可以通过林如海的去世时间来推测。书中对林如海的去世时间说得很清楚,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这话是贾琏打发回来的昭儿对王熙凤说的。这时的王熙凤正因为秦可卿去世而协理宁国府。这天恰好是秦可卿的“五七正五日上”,也就是秦可卿去世后的第三十三天。贾府为秦可卿设了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五七,是第五个七日祭。贾琏陪林黛玉送林如海的灵到sū zhōu,打发昭儿回来取衣服。昭儿从扬州赶回来,走了一个多月,岂不代表秦可卿也是亡于九月?

    -

    历史上的朱常洛也是于九月下葬。《明史·熹宗本纪》载:“九月壬寅,葬贞皇帝于庆陵。”

    另外要摆水陆道场?因为是要消灾洗业,秦可卿和朱常洛都因孽情而生、因孽情而死,可不是要洗业嘛。同时朱常洛一死,北方女金马上起兵进攻,可不是要消灾嘛。至于刘心武先生说贾元春要求五月端午时要为秦可卿在清虚观打平安醮,说是为了安抚秦可卿的冤魂,免得来纠缠她,因为是她告发了秦可卿废太子的身份。这就太无厘头了。其实端午节打平安醮很好理解,因为端午节是五毒之日,五月是五毒出没最盛之月,打平安醮就是为了祈求平安、驱逐瘟疫、消除灾祸的huó dòng。这在明朝是非常盛行,从皇家到民间都有隆重举行,并且有很完善的仪式规范。绝非是为了祭悼死者、安抚亡灵。联想到当时明末乱世,中国北方是瘟疫肆虐,鼠疫横行,所以贾元春要贾府在端午节打三日平安醮,目的是驱瘟禳灾,祈求境域平安。这完全合符情理嘛。对秦可卿早已摆了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道场来洗业驱冤,难道还不够吗?还非得再去清虚观打两日的平安醮?

    3)林黛玉影射崇祯,那她的父亲林如海自然有崇祯父亲的影子。同样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也有崇祯母亲刘氏的影子。

    有人或许奇怪,为什么有两个角色同时影射同一个人物?这在红楼梦很正常,后来这样的情况还不少。

    其实虽然是两个角色同一影射对象,但往往一个是明写,一个是暗写;一个是贾府以外的,一个是贾府里面的。

    比如林如海是书中明写,死于九月初三,秦可卿则是暗写。

    林如海是贾府外面的人,秦可卿是贾府里的人。

    这种双重影射,或者说用一个小角色为一个主角传影的写法,是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就是戚序本戚蓼生所说的“绛树两歌”,“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现特将戚蓼生的序一部分摘录如下: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戚蓼生对红楼梦的写作艺术解读得太好了,红学家常说的“一喉二歌”其实都是出自戚蓼生的这段序文,戚蓼生早已指出,《石头记》是用春秋笔法写成的史诗小说,正如******说的那样“红楼梦得当历史看”。可后来人却当做满清宫廷秘史、野史来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