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汉秀雄风 > 第1章 童年时光

第1章 童年时光(2/2)

    旁人说:年轻人,听你的口音,你好像不是本地人吧!

    刘秀回答说:嗯!是的,我不是本地人,我是从南阳来京城上学的。旁人说:你问我可是问对人了,这可是陛下的仪仗队,名为执金吾。

    刘文叔听说此话后,尤为感叹地说:“这辈子能做个像执金吾(保卫京城的将领)这样的官职也满足了。”

    刘秀在回去的途中又看见了一顶豪华的娇子,这时一阵饱含清晨芳香的风,一面锦帘微风和煦的渐渐打开,刘文叔只见坐在轿子里面是一名淡眉如秋水,玉肌如轻风的女子,便问旁人,这名女子是谁?

    旁人就说:这就是新野郡阴府里的掌上明珠阴丽华。

    刘秀看到这种场景,又是羡慕不已,于是心想若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做妻子,夫复何求?————转念又想,哎!人家可是千金大xiǎo jiě,可我只不过是田间里面勤于农事的庄稼汉而已,就别想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礼拜天过后,教书先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儒学的论文,其中刘秀写了一篇名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文章。

    教书先生问:文叔啊!你为什么写这样句话?

    刘秀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如此!教书先生说:“文叔有志气,长大之后一定会成才。”刘文叔回答说:多谢先生对我的夸奖。

    这个时候有个学生跑到她的跟前说:文叔兄。

    刘秀问道:这位同学你找我有什么事吗?那名同学说: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刘秀面带微笑的说:可以啊!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同学说:“我叫邓禹邓仲华。”刘秀反问道:“你是哪里人氏。”邓禹说:我是南阳郡蔡阳县人。

    刘秀吃惊的说:“噢!这么巧,和我是同乡啊!以后有什么功课不懂的话,问我就可以了。”这时的刘秀从一个乡巴佬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

    刘秀学业完成后,回到家乡蔡阳县,当时正值夏季,地里的麦子该丰收了,刘秀为了替叔父刘良分担家务,叫上大哥刘縯,叔父,我们下地干活去了。

    刘良回应说:割麦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到身体,知道了叔父,两兄弟你说我笑的到了田间,一刀一刀的割的麦子,在一旁的大哥刘縯开玩笑的说,文叔干农活,就好像刘邦的二弟刘喜一样,干农活专心致志,刘文叔笑的回答说:大哥你可能不知道,干农活也能干出经验。

    刘縯说:干农活也能干出经验?___文叔你倒是说说看,大哥愿闻其详。

    刘秀笑着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朝三暮四,日后还谈什么干大事啊!“

    而大哥刘縯虽然和刘秀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却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刘縯喜欢结交仗义,豪杰的朋友以及江湖中人。

    《刘秀的家族宗谱世袭表》

    刘秀的六世祖就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

    五世祖是长沙定王刘发

    曾祖父是舂陵节侯刘买

    高祖父是郁林太守刘外

    祖父是巨鹿都尉刘回

    父亲是南顿县令刘钦

    小故事:

    一天汉景帝喝醉酒的时候,就去了妾妃程姬的宫中,程姬得知陛下要来连说,不好,不好,今天正好赶上我身体不舒服,不方便侍寝,这该如何是好啊?

    于是便让自己的侍女唐氏(史书上没有记载详细名字)代替自己,正当名酊大醉的汉景帝来到程姬寝殿的时候,错把侍女唐氏看成了程姬,等到第二天天亮,汉景帝发现与朕共眠的人竟然不是程姬,便说,大胆奴婢,你是何人?

    只见唐氏扑通跪下了,留着眼泪说:陛下饶命啊!陛下饶命啊!快说,这究竟是怎么?

    唐姬一时,怕说出了真相:昨天晚上程姬身体有恙,不方便侍寝,并让奴婢代替侍寝,好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

    汉景帝说:“昨天晚上朕饮酒过多了,不记得发生什么事了,这件事情你最好不要张扬出去,就当做了一场梦吧!”

    ————————————————————————————

    可是过了不久这个唐氏怀了汉景帝的孩子,汉景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好歹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于是便把唐氏封为唐姬,后来这个孩子出生了,是一个男孩,汉景帝就取名为刘发,为什么叫刘发呢?

    因为每当汉景帝看到这个儿子就想打发了,所以叫刘发,几年过后。

    汉景帝让刘发就地封国,给他的封地就是长沙,当时的长沙地湿阴冷,土瘠民贫,刘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一年汉景帝过生日,召集在外就藩所有的儿子们,在宴会上汉景帝让每个儿子跳舞(汉代舞)等刘发跳舞的时候,别别妞妞的,好像施展不开身体。

    汉景帝便问刘发:发儿,你这是跳是的什么舞蹈?———伸不开胳膊,伸不开开腿的。

    刘发回答说:“父皇,儿臣的国土太小了,没有地方可以施展,跳舞跳不开啊!”

    汉景帝知道儿子的意思了,我的发儿竟然忍了二十年才把这句话说出来,真是有点亏欠儿子啊!于是把河南南部三个郡划给了长沙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