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乾就盛世 > 第三十四章 不说真话的的老李

第三十四章 不说真话的的老李(1/2)

    带着长乐他们玩了一个下午,吃了点以前没吃过的东西,李承乾回到宫里,就开始画明要玩儿的东西,然后交给夏荷。    今年冬日以来,不但是大唐连降大雪,东突厥也是,弄得东突厥的牛羊死亡很多。颉利可汗怕大唐趁机派兵攻占东突厥,就派兵进了朔州边境,是打猎。这一举动算是挑动了老李本就很敏感的神经,但是上年刚结盟,现在贸然调动军队有些不合适,怕真的打起仗来。    老李想了想,派鸿胪寺郑元寿出使突厥,一来问颉利可汗到底什么意思,二来探探虚实。于是,郑元寿就去了。    现在,郑元寿回来了,还给老李带来一个算是比较好的消息:突厥开始乱了起来,冬季牛羊死亡颇多。    突厥的兴衰,全部在于牛羊的数量。牛羊死的多了,来年必定口粮减少,难免死人。突厥不是不想南下劫粮,但是因为颉利可汗横征暴敛,加上本来各部入冬以来牛羊就死亡颇多,多部反叛,颉利没有办法,南下劫粮是肯定不行,本来就难,如果贸然发动战争,可能到最后,粮食没有多少,先撕破协约,肯定会招致老李的报复。    所以颉利采取了防守之法,但是不知道什么情况的老李不敢贸然出兵,当知道东突厥的情况之后,郑元寿就请老李出兵征讨东突厥。    不仅郑玉寿,连下面的世家华族,都在鼓动老李出兵。    老李看着下面一群yòu huò老李出兵的世家,暗中都快把牙咬碎了。这世家摆明是利用老李的报仇心理,鼓动老李出兵以后,再背后捅刀子。    至于怎么捅刀子?一句话‘李二陛下见东突厥式微,便急不可耐的的出兵雪耻,丝毫不顾今年百姓缺粮的现状。’就够了!    老李放开握紧的手:“诸位,朕刚刚与突厥制定盟约,却要首先违约,就没有了信义;利用他人的灾祸,就没有仁义;趁人之危取胜,胜之不武。即使他们部落全部反叛,没有了牛羊,朕还是不能出兵。”    一旁听政的李承乾撇撇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没钱,没粮。至于出兵是在背信弃义,要想出兵,还想不出理由吗?    如果大唐有粮,有钱,那大唐的子民就不会再在乎老李出兵,原因很简单,大唐百姓有荣辱感,如果不打败突厥,那大唐百姓就会觉得,让一些戎狄打败,还迟迟没有打回去,那是懦弱。    下了朝,老李把李承乾叫了过去。    看着下面站的恭恭敬敬的李承乾,正值壮年的老李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    “高明,今日鸿胪寺郑元寿的奏请,你觉得如何?”    “禀父皇,儿臣认为,出兵与否都是对的!”    老李一下子来了精神:“为何?”    “正如父皇所,出兵,难免会让百姓认为父皇您穷兵黩武,不顾国家贫穷,但是,不出兵也会让百姓恼怒我李家还没有洗刷大唐所背负的耻辱。但是父皇是因为国家没粮才没有贸然出兵的!”    “是啊,现在的大唐没有做好与外族作战的准备。”老李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高明你的很对。民心、民意,这才是社稷的根基。”    李承乾默然,老李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名声的美化而奔波,任用隐太子的臣子,不在乎出身,只要一心为国,他都用。因为百姓看不起外族人,身负一半鲜卑族血统的老李极力推行百族融合。允许外族在大唐行商,就是百族融合的第一步。只要百族融合,人们就不会在意老李家身上的鲜卑血统。    “父皇”李承乾拱手:“儿臣有一法,可使百姓了解朝廷政令,更有利于政令的实行。”    “”老李放下茶盏。    “喏,父皇,如今大唐印刷之术有了极大进步,何不利用印刷术,将朝廷政令广告下。”    老李想了想,“高明啊,这个办法有很大问题!”    “父皇请!”    “第一,百姓中识字之人甚少,如何让百姓知道?”    “父皇使道府县官员念给百姓听,语言必须近白话,不管是否有人听,都得念!”    “第二,如何使得官员不会曲解文章?”    “父皇,解决方法很简单,如果官员故意曲解文章,那跟曲解朝廷政令有何区别?罪同抗旨!”    “第三,费用呢?下十道,每道府县多如牛毛,费用不啊!”    “这个,父皇,就要您与大臣商量,儿臣相信,这些花费与国库和民心相比,真的不算多。”    “高明,你的方法却是动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