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43章 抵达(2/2)

饥不择食到这种地步。要是他是这种人的话,王府的秋儿,从如意楼抢来的柳晴早就被他吃到嘴里了。

    一路上有惊无险,遭遇过几次大雨,马车的车轴断裂过一次。这让李振江不得不感慨旧社会的制造技术,车轴还是铁包木的,轮胎也没有缓冲的作用,车身更是没有缓冲的弹簧或者车弓。这种车容易坏掉,做起来还很是颠簸,说实在的,还没有坐在大麦身上来的舒服。

    李振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他的想法现在不能得到这个时代中大部分人的认同。

    在他们看来,能做的起马车已经是富贵人家的象征,一些小民小户那里有能力出行做马车?

    越是向北走,李振江发现形成规模的城市越少,而且城市的经济越萧条。来来往往的人口随着远离黄河开始,越来越少。

    黄河是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这时候的人口几乎有六成是沿着黄河分布的,剩下的有三多成分布在南方沿海等地,只有不到一成人口分布在北方。

    这还是大楚律令中强制的结果,要不然这里的人口更少。

    这也是没有办法,北方虽然安定了几年,但是从历史的长河上看,平均三两年就会在这一带爆发一场战争,每次死亡人数平均也有七八万。谁愿意生活在这朝不保夕的地方?

    经济落后,常年打仗,环境恶劣。

    这是现在这个时代对北方共同的认识。

    包括历代的帝王也是如此,之所以还要向北方注入人口,仅仅是为了军事目的,完全是将这里当成了一处战场,一处阻截敌人的天然屏障。

    李振江随着车轮的翻滚,渐渐的接近幽州一带,他的心绪突然变得难以平静下来。

    这里都是这种情况,那么领地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领地小,可以通过战争扩充。经济不发达,李振江有的是手段发展经济。至于说环境艰苦,只要李振江将手头的技术变成现实,玻璃和纺织技术改进,这都不是事。况且,这时候没有火炕一说,冬天的时候在屋子里架上一个小炉子,将炕烧的火热,再把窗户换成玻璃。李振江就不信没人住。

    至于常年战争,李振江有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提高军队的实力,一棒子将咬人恶狗打死,永绝后患,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军事实力强大的基础上,而且这一棒子下去,要时刻做好被临死的恶狗反扑咬伤。

    另一种相对来说温和一些,先打他一棒子,然后给他点甜头,比如蛮族的羊毛不错,就高价收购羊毛。价格高到蛮族根本不用打仗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可以买到比抢劫还多的粮食。

    要知道,羊这种生物是连草根树皮都不放过的。长此以往,如此大规模的养殖羊,必然会将草场吃光,而蛮族长时间不战斗,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慢火,是温水煮青蛙,要慢慢来。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有足够的耐心。不过,这么做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今后的治理上付出惨痛的代价。

    李振江没有那么多耐心,他更觉得将蛮族一棒子打死更好。

    只可惜,他有技术,能发展经济,能扩充军备实力,奈何没有人口!

    是的,就是人口,不论上述什么情况,如何做,都需要有足够的人口基数。

    北方的人口太少了!

    大楚建国之初统计后的北方人口总数大约是七十万。现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口也不过过了两百万多一些。

    相当于现如今辽宁省加上半个吉林省这么大的地方,竟然只有区区两百多万人口,这可真的说得上是地广人稀了。

    李振江觉得他在整治当地军队后,第二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扩充人口。不仅是鼓励生育,更要吸引外来人口。

    这些外来人口只能通过从黄河那边引入,绝对不收留外族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振江绝对不会将那些曾经企图覆灭中华的任何人放入他的领地内享受荣华富贵!

    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活啊!这让李振江想起了一句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做了大楚的秦王,这份责任他就必须肩负起来。

    终于,经过漫长的旅行,他们一行四人到达了幽州境内。

    第二章更新可能是下午,也可能是晚上,作者今天有事,时间不定,希望书友们理解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