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口水。
看到这一幕,孙何也知道郭浩是在考校他,于是起身看了看四周的山林。
“黄帝升天去不还,空留片石在人间。千寻杳杳撑红日,倚云乔木羽林閒。时人不信飞升路,辙迹龙髯竟可攀。”
孙何缓缓道来,郭浩闭眼捋着胡子,点了点头。
韩玉听到这首诗,目光陡然看向孙何,因为诗里出现了“黄帝”和“龙髯”,所以他以为孙何认出了郭浩。
远处的陈玄和赵普,此时正坐在草地上,听到这首诗后,都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郭浩睁开眼睛,把盘子推了推道:“好诗,这些糕点是你们的了。”
“多谢先生。”
孙何施了一礼,随即对两个孩子点点头,两个孩子大喜,拿起糕点就吃了起来。
这时郭浩注意到那本书,竟然是《礼记》,这学子只不过十六七岁,竟然开始读《礼记》了。
想到这里,郭浩开口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礼记中的大学,小兄弟可曾读过?”
孙何闻言身子一震,开口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孙何对文章确实很熟悉,很熟练的背诵起来,郭浩听了一会儿,打断了他。
“看来你文章已经很熟了,只不过你书背的好,又是否懂得文章的含义呢?”
孙何听了略一沉吟,拱手道:“学生不知,还请先生赐教。”
这个孙何倒也直白,竟然直接向郭浩请教,郭浩有些哭笑不得,他哪有时间教他文章。
可是人家已经虚心请教了,郭浩不说也不好,郭浩要不是没有时间,还真想教教他。
“嗯,你让老夫教你,老夫还真不知道怎么教你了,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能解释文章的含义,却可以和你说说怎么读书。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郭浩说完,孙何起身深施一礼,他知道今天自己遇到高人了,这一段话可谓是至理名言。
“多谢先生教导。”
郭浩摆了摆手,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其实这段话不是他说的,而是大儒朱熹说的。
远处的三人听到郭浩所说,心中也是惊骇,没想到郭浩今天兴致这么好,竟然肯指点一个萍水相逢的学子。
孙何反复品味郭浩这番话,可郭浩只说了一遍,他怕记不住,就要找纸笔记下来。
可是他今天是带着弟妹出来玩的,并没有带纸笔,看了看外面的马车,孙何正要开口。
“兄长不必借纸笔了,我都记住了!”
说话的是那个小男孩,所有人都是一愣,随即他就复述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郭浩见状也有些诧异,这小孩不过七八岁的样子,竟然能过耳不忘,这兄弟俩都是人才啊!
看到这里,郭浩暗暗记住了孙何这个名字,孙何看弟弟妹妹吃饱了,再次行礼道谢。
郭浩没有再说什么,起身带人离开了凉亭,走到陈玄他们近前,赵普开口道。
“陛下,这两个学子都是难得的人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能得到陛下的教诲,是他们三生修来的福气。”
郭浩闻言摆了摆手,道:“适逢其会罢了,一两个学子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我大宋的学子都能像他们一样,又何愁天下不治。
好了,莫要再说了,咱们继续赶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