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网游动漫 > 塔防战略 > 308 总崩溃的征兆

308 总崩溃的征兆(1/2)

    自怪兽危机开始以来,土球已经打掉上百只一级、二级怪兽,如果放在一个可控环境下,实属整体文明的巨大胜利。

    但打怪兽略有不同,实际局势越来越严峻了。

    根据相关统计机构给出的数据,截止xx24年年底,全球有五只二级怪兽处于流窜作案状态,有迹象显示,大中洋的海底可能已经存在不止一个怪兽巢穴。

    环大中洋地区的国家,都在想办法辅助a、c两国进行搜索,可惜受限于水下作战能力问题,至今损失了至少五艘潜艇,仍然没有得出可信结论。

    水下作战不要说土球,哪怕在游戏里都体现出一个老大难。

    水作为液体,本身对于高速物体的克制,几乎如同混凝土。

    人类所掌握的水下打击能力,仅限于深水炸弹、水下核爆、鱼雷、水雷,并没有游戏中的电磁鱼叉。

    都不差,问题在于这几种手段对付小小怪兽都不好用。

    深水炸弹下沉速度太慢,对于体型相对娇小的小小怪兽没有威胁;

    用核爆想全面清除小小怪兽也不现实,水下核爆威力虽大,但高威胁半径却比较差,

    常规鱼雷发射深度则一般不超过三十米水深,更深也能放,性能、安全就没办法保障了,水深受限的状况下,打击效率可想而知。

    其实武器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现代军用潜艇没有水下光学观测能力,绝大多数仍然使用老式声纳装置,非常依赖耳朵,无法自动模拟数字环境图形,这就导致其战斗方式必须是类似回合制的响应方式,不适合用来对付小小怪兽。

    水雷稍好,但是没有机动能力。

    这方面土球人也做出了努力,有成果,但没有影响力。

    有成果,因为土球人的确造出了能在水下跟小小怪兽刚正面的潜水器。

    这些潜水器,一般都以旅游观景潜艇、科研潜艇进行改装,它们因为体积更小,不需要军用潜艇那么高强度的围壳,保留了加装光学观测窗的可能,不强调潜水深度的旅游潜艇大多干脆用亚克力(有机玻璃)壳。

    护航航线上已经有战果的型号,都是渔网加鱼雷的模式,渔网被故意做成容易缠住目标的结构,加上水下自动充气浮标(内置压缩空气钢瓶),能够强行把小小怪兽拉到适合鱼雷打击的深度。

    说没有影响力,则是因为大家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开发的型号差异大,都没有量产,而且均无法在无光海域作战。

    无光海域,生物学上指一千米以下,二百至一千米则属于生物学微光区。而对对怪兽作战的需求,八十米以下就可以定义为无光,没有强光灯柱基本就是送菜的。

    灯光可以解决光线问题,能见度受到海水浑浊度影响,部分海域可以达到作战视距需要,问题是武器系统在这个深度基本都会变成摆看的。

    现在近海海运,除护航舰队外,最大的防御武力来自于大量部署的水雷。

    水雷没什么技术含量,跟地雷一样都属于一次部署终生受害的武器,一部分还存在锚链腐蚀后随洋流飘走变成全球隐患的可能,但为了确保最后一点全球运力,不得不大量部署。

    在这个环境下,对怪兽作战潜水器的地位就很尴尬。

    要么作小一点,以类似救生船的形式编入护航舰队,在水下当眼睛;要么就在港口,只负责水雷网被怪兽碰到后做应急抵抗用。

    可实际上,护航编队更愿意用无人侦察潜水器与拖曳式探测设备,损失了不心疼。港口方面,大多数港口外几公里水深都不到三十米,高速的水面鱼雷小艇能把任务做得更好!

    如果无法突破深水作战能力,新型潜水器就不会有合适的战场定位。

    然而深水作战又存在很严重的矛盾。

    深水,意味着无法实现与水面体系的数据实时交换,一切信息都需要本艇自己搜集和处理,这样的要求势必导致潜水器大型化,很明显会向现有的军用潜艇靠拢。

    这方面最激进的是马拉海峡李家集投资的新企业,采用双机方案,利用光纤直接连接一个水面跟随移动的数据站,以获得数据链支持。

    利用水面站接收其他水面舰只拖曳式或投放式声纳搜集并处理过的信息,能够有效控制水下主体的设备数量和人力需求。

    但没什么用,光纤十分脆弱,海浪、暗流的拉扯,水上水下移动无法完全同步,负责拖放和回收光纤的集线器时刻不停的工作,各种折腾导致该团队换了十几种光纤/光缆型号,都没有一组能活过一百个工作小时测试的。

    毕竟全世界的光纤都属于固定设施,没谁闲着没事做去研发个抗反复折弯和拉伸的,就算现场投资光纤企业,一种没有其他地方能用到的新型线材,最终全部研发费都要摊到后续的战斗潜水器里,那单价不用开口就不想买了。

    总而言之,经过两年的折腾,现在除了护航编队还能护送一下船队走深海路线,现存的海运全部集中在水深六十米以内的海域,只少数地区因为环境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