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猜张爱玲与赖雅的姻缘
今年四月十二、十三日的世界日报副刊登载了夏志清教授的文章《一段苦多乐少的中美姻缘》,这是为司马新的中文新书《张爱玲和赖雅》所作的序。
这书名有一点误导,这本书其实是司马新的研究成果兼张爱玲的后半生传记。
本人以前并不知道赖雅(ferdinand rayher,1891-1967)是何许人,读了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他是张爱玲的美国丈夫。
第一感觉就是:张爱玲有个美国丈夫,for what?夏志清教授显然也有类似的感觉。夏先生可说是捧红了张爱玲的第一人,他称张爱玲为曹雪芹以来的最好的小说家,自1961年他出版了如今已是经典的《近代中国小说史》以来,这一说法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夏先生看来是深爱张爱玲的。赖雅虽是个出过几本小说、写个几个电影剧本的美国作家,但他“在美国从未真正出过名①”,而且比张爱玲大了二十九岁,对她的创作生涯似乎是只有妨碍没有促进。对张爱玲遇上这样一位美国丈夫,夏先生难免就生了点不平和愤恨。
夏的序,前一半是对作者司马新的介绍,后一半是在猜度、议论张与赖雅的关系。司马新强调两人感情上的需要,夏志清对此并不同意,至少是不感兴趣。不过,在美国久了,他也不会因为观点不同就急色急腔地喊叫。
赖雅同张邂遘期间,的确如本书作者所言,“是个热情而又关心人的男人,对她的工作既有兴趣,对她的幸福也很关怀。”夏的笔锋轻轻一转,就在这“幸福”两字上接着做文章。考虑到并不是人人都像我一样,可以在当地很方便地订到世界日报,我就多引用一些吧。
“但是有一点没有明白交代,他有无把已曾中风多次,两年前还住了医院之事在婚前告诉爱玲。假如他把此事瞒了,我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再者,张于婚前即已怀了孕了,赖雅坚决要她堕胎,我认为他不仅不够温柔体贴,且有些残忍霸道,同她的父亲一样损害了她的健康。
张爱玲瘦瘦的体型我们在照片上看得多了,不会把她同生男育女联想在一起的。但怀了孩子,身体里的荷尔蒙起了变化,胃口好,体重也跟着增加,身体从此转强也说不定。
三十六岁〔张与赖雅结婚时的年龄〕的才女,想在美国找个年龄相当,身体健康的对象不能算是个奢望。”
下面,夏志清再写,为了这个“钱、才双尽”的美国老头,张爱玲是怎样彻底地摧毁了自己的健康的。
“主要因为赖雅身体一天天坏下去,爱玲才决定于一九六一年秋亲自飞往台湾、香港去赚钱。钱赚得并不多,倒把自己身体也累坏了。
同赖雅结婚五年仍打不开一条出路,她竟有意以《少帅》为题写本畅销书,我认为是大大的失望。(赖雅原是马列主义的信奉者,很可能觉得张学良劫蒋之举非常英雄,给她出的主意。)
她旅游宝岛,刚到台东,得悉赖雅又一次中风即赶回台北,竟因买不起返美机票而反提早飞港去写电影剧本,以便多挣些钱为夫婿治病。……给赖雅的信上谓“工作时间太长,眼睛又在流血”。……假如爱玲能同一个身体健康而有固定收入的人结了婚,生活上可能有一种幸福感而让她重新投入大千世界(美国当然包括在内),兴致勃勃的再去创作也说不定。”
好一朵中国鲜花,竟插到了美国的牛屎上。如果张爱玲真是如夏先生所说,为了钱的事而觉得“同一个有资格进麦道伟文艺营的美国文人结婚未始不是一条好的出路,不管他年纪多大,在经济上总该比她有办法”,那我们真要为张爱玲仰苍穹而一哭了:她不但选错了饭票,而且倒过来被男人当了饭票!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张爱玲是为了饭票而结婚?写了传记的司马新没有这么说,夏先生也只是猜度罢了。我们可以理解夏先生为何如此猜度,中国的超一流作家嫁了美国的末流文人,这未免使张迷们有点难堪、失落。但是,是否有必要为此而在传记材料之外寻找“合理”的假说呢?
女人为饭票而嫁,就像男人为色而娶,本也是古今中外历来如此的普适现象,说不上特别光荣但也没有什么羞耻之处。如有确凿根据,也就是说个事实而已。如果不过是猜度,那天下可猜的事多了,我也来猜猜又何妨?
张爱玲并不讳言自己是个“财迷”,当她与杂志编辑为稿费而争执的时候。但是,在人生的大关节上,钱对她似乎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否则,十九岁时,她何必离开富裕的父亲,投奔没有什么钱的母亲?她母亲还特地警告了她:“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②”张爱玲思考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出走。她嫁胡兰成,也不可能是为了金钱。两人都知道胡时时可能亡命天涯,连个婚礼都没办③。从她的个人经历看,我猜不出张爱玲不是为感情而嫁赖雅的旁证。
张爱玲嫁的是个**的信奉者,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也很难说是为了经济的原因而慌不择婿。她是有反骨的,从小就拗着母亲的心意不愿学淑女。对传统的见解,流行的看法,公认的道德规范,她都敢于非议反对,而且非议得心狠,反对得手辣。赖雅既然信奉**,对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有所批判。或许这种叛逆,就合了张爱玲的心意。胡兰成的《民国女子》,对她的性格有细致的描写。从张爱玲的性格猜,嫁个“造反有理”的**知识分子,简直就是她为感情而嫁人的直接证据。
时至今日,大陆还有人在说张爱玲是**作家④,如果他们知道张爱玲的丈夫曾是东德党员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密友、曾经信奉过**,不知他们会怎么想?他们大概仍然会说张爱玲是**作家。在这些人的世界里,只有亲爹亲妈似的**,才是可以由他们自己的存在而证明的真实存在。别的**,也就是“修正主义”罢了。
按她的年龄,张爱玲其实还是中国第一代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新女性,她们与今天的生来就享有这种自由的女性,是有点不同的。她们有更强的判逆心,虽然没有听说过今日流行的女权主义的名言隽语,对得来不易的自由,反是她们,别有一番挣脱牢笼后的珍惜。张爱玲不是八十年代的陈冲,不是九十年代的巩俐。陈冲说她要嫁医生,女演员过了四十岁,就挣不到多少钱了,而医生越老挣钱越多;巩俐则嫁了南洋的香烟小开。这两位的丈夫,不但符合、而且远远超过了夏先生的“身体健康而有固定收入”的条件。不过,张爱玲如果也象今天的人生舞台上的一些光灿灿的女演员,下了幕就如此遵从流俗,她或许也就不成其为张爱玲了。
第一次读张爱玲,就为她的不同流俗所惊诧。那是一个题为《色,戒》的短篇。一位青年女子,为爱国杀手色诱汉奸高官。同志们既要利用她又视她为不洁,倒是那位家中没有感情的高官对她很是关怀。在紧急关头,她竟然示意高官逃走!高官随即一个电话,下令封锁了整个街区,把参与其事的青年学生全部逮捕,在当天午夜就枪毙了,包括那位救了他的女子。芳心如雪,郎心如蝎,对比之烈,令人气绝。张爱玲最擅长的就是这样的题材──手头并没有什么资源可以让他改变自己生活的小人物,在沿着外界情势为他所规定的轨道机械地运行时,突然而起的一种感情冲动,一种“发神经”,一种我们不相信他也会拥有的个性的灿烂爆发。
如果我们希望张爱玲结一段囿于流俗的姻缘,那我们也不必读她的小说了,我们还是读鲁迅的吧。鲁迅的小说也写的好,但是他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总象是忠实地诠释着中国人的某一类典型,他们从来不会发一次典型行为之外的“神经病”,从来不会在典型规定的道德原则之外使一次“坏”,因而也就缺少一点个性的亮色,没有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的那种独此一个的味道。毕竟,套用托尔斯泰的句型:好人都是相似的,人“坏”的时候却各有各的“坏”法。
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或许不能算是一场精明的生活安排,那就算是她发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