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的部队还是国防军,那么民团部队不就被国防军盖过了风头吗?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15日上午,沉默许久的莱迪史密斯战场发生了第一次攻城战,南非军队从三个方向同时攻城,分别是雷默、韩天宇的民团部队和南非国防军,三支部队竞赛式的疯狂攻城之下,莱迪史密斯的怀特将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城的英军苦不堪言。
第一日的攻城战太过突然,英军付出巨大的伤亡才堪堪守住城池,而这不过是南非军队噩梦般的连续攻城的开始。
本土激战连连,但南非在西非和中非的两块殖民地---几内亚和加蓬却是平静异常,驻扎在这两处的两个殖民军团---陈明雨的第十旅和赵敢的第十一旅几乎整天无所事事。
英军高层在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漏掉了这两块南非领土,并非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不知道南非殖民地的存在,而是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只要吞并了南非本国,那么几内亚和加蓬将轻而易举地滑落到英军的口袋里,成为大英帝国的囊中之物,既然这样,又何苦多此一举地分兵到这两个地方呢?集中兵力解决掉南非本土不是更划算吗?
正是这种考虑使得沃尔斯利上将乘坐的战舰和船队在路过这两地的旅途上甚至没有花时间研究一下在几内亚和加蓬登陆作战的可能性,在他们眼中,这两个南非殖民军团和坐以待毙没什么两样。
陈明雨和赵敢却不这样想,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南非人众所周知,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各个出色,但在校长李慕菲的耳濡目染和洗脑之下,他们各个都像得了迫害症一样认为英国人会侵略南非,每人离开学校之前都曾经无数次地研究过南非与英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并为此做过无数次的推演。
这两人也不例外,早在离国之前,他们就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一旦爆发,几内亚与加蓬在初期确实会风平浪静,但是随着战事的继续,南非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本土占据优势,那时候在主要战场上一无所获的英军迟早会将目光投向这两块殖民地,而南非的海军与皇家海军相比弱小得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完全不能指望在英军登陆几内亚和加蓬时,国内会给予这里什么物质和人员上的支援。
因而,当沃尔斯利的舰队在两块殖民地海岸线不远之外路过的时候,两位指挥官丝毫不为这近在咫尺的英军而担忧,他们担心的是如何面对许久之后必然到来的登陆战。
国防委员会和总参谋部给两位将领下达的指示是: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求,如果英军势力过于强大,那么准许两人撤出殖民地首府转向内陆进行游击作战,殖民地上的华人殖民城市无需抵抗,可以投降英军避免伤亡。
这命令无疑带有明显的李慕菲的风格,与华人歌颂宁死不降的传统截然相反,李慕菲是出于避免做无谓牺牲的考虑做出这样的决定的,但两位殖民军团将领,却误以为这是校长的激将法,反倒坚定了两人据城死守的决心,这是李慕菲始料未及的。
既然决定不能让校长丢脸,要坚守到底,两人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南非与英国之间弥漫开一股火药味的时候就开始囤积物资巩固城防。
通过电报和无线电,两位指挥官也密切关注着南非的战事,南非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两人欢欣鼓舞,但身在国内的同学和同事们的辉煌战绩也让两人羡慕。
处境相同的两位指挥官借助电波保持着联系,在做好抗击登陆作战和守城的准备之后,两人都觉得应当改变眼下无所事事的状态,既然校长透露了命令两只殖民军团进入内陆的意图,那么我们为何不可领会并贯彻呢?
几内亚的东北方(现在的马里共和国)曾是强大一时的黑人王国--桑海帝国的中心地带,但在这个帝国被摩洛哥灭亡之后,这片土地便陷入了权力真空,因为地处内陆,西方殖民地的脏手暂时还没有伸到这里,陈明雨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这里。
加蓬的南边是法国控制的刚果,北边是德国的殖民地喀麦隆,但是这两个欧洲殖民国家占据刚果和喀麦隆的时间并不长,德国俾斯麦的工作重心放在欧洲,法国在刚果则忙于和比利时争抢刚果盆地,无暇北顾。
1884柏林条约将刚果盆地初步平分给法国比利时两国,但又规定,刚果盆地以外的刚果地区,按照有效控制的原则来决定其归属,这是俾斯麦和李慕菲两人心照不宣地制定的造成比利时和法国矛盾的条约,目的就是将法国的注意力牵制在刚果殖民地,目前看来这个目的达到了,法国人为了及早控制刚果的钻石矿,正在往刚果南方倾斜大部分殖民力量。
根据1884年柏林会议的签署的国际条约,没有固定居民点无法有效控制的非洲内陆地区不得算作正式殖民地,按照这个标准,法国和德国两国的势力都还没有扩张到刚果和喀麦隆的内陆地区。
在这两块殖民地之间留了一条小小的空白地带,穿过这条狭长无主之地,便可进入到非洲地理位置的中心地带(今中非共和国),这也是一片西方殖民地尚未染指的权力真空,法国曾在1884年之前短暂试图控制此处,但柏林会议之后,便热衷于在刚果盆地与比利时的竞赛了。
在几内亚和加蓬附近,各自拥有五千人兵力的陈明雨和赵敢的殖民军团便是最大的军事存在,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东北方---马里和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