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忠义两全的坚定
河西某处山谷之中
此刻窦默正在动作娴熟的施展金针渡穴的医术,这一段时间,在他的针灸治疗之下,原本面色苍白的忽必烈的脸色开始逐渐滋润起来,如不是还昏迷不醒,已经与正常人无异,尽管每天还需要人服侍灌以流质的食物,但是忠心耿耿追随忽必烈的臣子们都相信,很快这个蒙古的大汗,元朝的皇帝就要苏醒了![]
看着一天天恢复起来的忽必烈,窦默的内心开始挣扎,当初北方的大儒接收忽必烈的征召,加入蒙古人的麾下,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保存中原的文明!
蒙古人灭金的过程中肆意杀戮,每到一处蒙古军整天除了杀人越货、抢劫民女外,连睡觉都没闲下来的时候,而此时的中原再也没有能够与蒙古人抗衡的势力,因此窦默等一批北方大儒投入到革新派蒙古贵族忽必烈的麾下,试图用儒学影响他。
在窦默等人的努力下,忽必烈开始重视儒学,但是作为蒙古人忽必烈只是希望由儒学培养一批“经国安民”的人才,让汉地的百姓遵守“三纲五常”之道,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整个元朝,儒学并未提高到独尊的地位。朝廷大臣中的蒙古勋贵,很少有人留意儒学,因此儒学的在蒙古高层中的影响力始终不够。
但是儒家最为重视的科举,直到此时依然没有恢复。蒙古人对科举选官丝毫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直接任命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出任主官!虽然儒系汉臣连年进言,重开科举,忽必烈虽认为科举是良法,但对此时也不是特别上心,而且加上蒙古大臣一致反对,讨论多次,意见不一,遂事不施行。
元朝人分十等,有九儒十丐之说,儒生被排在第九位,只比乞丐处境好一些,这种说法反映了元朝儒生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低下的事实。这恰恰是北地的大儒无法接受的!
科举是儒家赖以进阶的手段,失去了科举,就断了士子的前途,忽必烈不行科举,这直接断了窦默等人的希望,也是北地大儒与元朝统治者之间最大的矛盾!
因此刘复亨建立大汉政权之后,旧元的儒系汉臣纷纷倒戈投入大汉的麾下,这与气节操守无关!
但是不管怎么说忽必烈,都对他窦默有着知遇之恩!
此时窦默的眼光越发坚定,他要救忽必烈,报答他的恩情,以全义之道!但是同时窦默现在是大汉的臣子,忽必烈是大汉最大的敌人,他必须将这个敌人铲除,对大汉尽忠!
这样忠义就两全了!
见到忽必烈的脸色越发滋润,月赤察儿、爱不花、祈都等旧臣都是一脸喜色,浑然没有注意窦默的眼中的坚定之色,如果月赤察儿等人捕捉到窦默此刻的目光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慷慨赴死的决绝!
**********************************************
太原
刘淮一行人抵达了太原府,这是河东治所,大批的粮草军需在此汇集,而后源源不断的运往石州。
如今的河东刺使是王承业,当年刘复亨麾下的部将,同时也是王孝忠的族人,在大汉建立的初期,官员极度匮乏,因此王承业既管军又管民,河东刺使麾下辖河东军三万。
对于刘淮的到来,王承业不敢怠慢,出城三十里相迎,迎送的队伍相当庞大,随从之多令人侧目,沿途都是欢迎的随从,排场可以说是相当的大。
对于这一切,刘淮表现得相当无所谓,没有愤世嫉俗般的训斥,也没有欢喜的接受王承业的逢迎,他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一边不置可否的听着王承业的拍马,一边饶有兴致的观察着两旁“面有喜色”夹道欢迎的民众。
官僚加形式!
这个王承业恐怕不是什么好鸟!
从民众略带僵硬的面容中刘淮得出了结论,但是表面上却丝毫没有变化!
河东刺使如何作为,只要不被自己遇到,刘淮也不会去插手,自然有律法处理,大汉所设置的御使台也不是吃干饭的。
但是刘淮偏偏遇上了!
刚入太原城中不久,就有人忽然冲出拦路喊冤,状告河东刺使王承业贪冒货赂,专务聚敛,侵占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