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集群,英国战列线后队已经不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北海洋面上。从巴西租借过来的新加坡号战列舰拖着滚滚的浓烟,在弹雨中左冲右突;君主号战列舰被连续拔掉两座主炮塔。大火从甲板一直蔓延到舰体深处,吓破了胆的舰长直接下令向舰艏背负式布置的a、b炮塔水下弹药库注水,反而导致这艘战列舰渐渐失去了至关重要的航速;至于英国第一战列舰队最强大的皇家橡树号,它的状态也异常的糟糕,除了第一轮交火中的上部装甲带受损、舰体大量渗水问题,它还遭遇了一战期间最强大的一级无畏舰——‘北大西洋之王’马肯森级战巡一号舰和二号舰长达两分钟的跨射。
即将全军覆没的瞬间,英国人意外迎来了可供喘息的宝贵时机。
为了掩护岌岌可危的第一分队,向比哈尼克中将嘴里‘可恶的英国佬’讨个说法,第一侦查集群三艘马肯森级战巡开始脱离分队直线加速,缩短与第一分队之间的距离,同时调转炮口,对准了还在制造杀戮的英国第二战列舰队第二分队。
三艘马肯森级战巡脱离第一侦查集群必然导致其他各舰重新分配火力。调整战舰阵型、航向以及火炮角度,以便继续保持对英国人战列线后队的压力。而后者则趁着这简短的火力间隙,努力摆脱与德国第一侦查集群的接触。
我们不好评述这道明显带有海蒂-西莱姆个人指挥风格的命令对于这场海战的影响。众所周知海蒂-西莱姆是一位卓越的海军战略家和富有想象力的战术指挥官,但是从1917年基尔水兵暴动的以身涉险,1918年阿姆斯特丹谈判追打在日德兰海战中对德国伪装侦查船队下达开火命令的戴维-贝蒂这些骇人听闻的举动来看。这位一流海军指挥官显然也是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总之。在德国炮手重启‘校射-炮击-校射’模式之前,德国第一侦查集群对于英国战列线队尾的收割暂时告一段落,除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因为舰体进水过多,在北海洋面上折腾了数分钟后被确认损管无效。最终翻覆沉没外,第一侦查集群五艘战列巡洋舰在这一轮交火中没有更多的收获。
就这样,德国人在另一个方向开始了凶猛的反击。
虽然戴维-贝蒂集火德国第一分队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可只要海蒂-西莱姆反应过来,它的战术价值也就到头了。
此时。在t字横头中被打残了英国第一战列舰队和第四战巡舰队成为皇家海军不折不扣的阿喀琉斯脚踝,使得同样位于战列线末端的德国第一侦查集群可以随意分出新的战力去支援其他方向,而且剩下的三艘德弗林格尔级战巡、一艘塞德利茨级战巡和一艘毛奇级战巡仍旧能够对英国人留在战列线最末端的几艘主力舰保持绝对优势。
在马维中将和比哈尼克中将的指挥下,德国一艘巴伐利亚级,四艘赫尔戈兰级、两艘拿骚级战列舰和三艘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完成对火力通道的分配,选择各自集火目标倾斜弹药。
不甘放弃的英国人还想浑水摸鱼,赶在德国第二分队和第一侦查集群第一队完成火力准备之前,集中全部火力对付仅剩下两艘拿骚级战列舰的德国第一分队,然而德国人并没有给英国第二战列舰队太多的机会。
13时01分。英国第二分队最末端的海王星号战列舰中弹了,它只有10寸的水线带主装甲就好像脆弱的纸片一般,轻易被‘北大西洋之王’的380毫米穿甲弹凿出可怕的窟窿。
海水顺着破口汹涌而入,连连爆掉存在质量问题的密封舱横向联络门,在水密结构极差的海王星号舰底横冲直撞。可怜的海王星号战列舰就像是被扯紧了线头的风筝。航速陡然降低,拖着煤烟的舰体也开始微微向左侧倾斜。
‘它或许是第六艘船……’马肯森号战巡,比哈尼克中将这样勉力他的舰长。”
ps:关于英国13.5寸弹性能问题:
我查了一下。在绿弹之前,英国13.5寸弹九千米能凿穿12.5寸(318毫米)装甲,换装绿弹后在一万四千米左右击穿拿骚级200毫米上部装甲带和50毫米弹药库舱壁应该刚刚好。
德国人习惯在动力舱穹甲斜面布置煤仓,书友也提到了这一点。我真心不知道拿骚级布鲁诺炮塔那一角有没有煤仓,手头也没图纸,但是想一想,侧舷装甲带后方的穹甲本身不构成防护(除非是美帝的内置装甲带),只是界隔漏水而已,以一万四千多米的交战距离,炮弹不太可能摸到第二层水平甲板,而且那枚穿甲弹是斜穿动力舱一角,钻入水下弹药库的,如果有煤仓也只是在那一角掠过而已。
如果还有问题,就当是13.5寸弹首先钻进去的是发射药库吧,发射药库一般位置会高一点,这样穿甲弹路过的煤仓横截面就更小了。
总之,谢谢书友ztytenshou提出的观点,毕竟这样的讨论也是相互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