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物质支持后,发挥到了及至,也成为唐帝国征服西域的急先锋。
征服突厥,意味着大唐帝国首次远征就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胜利,这也极大的鼓舞了这个帝国在随后百余年里继续向西征伐的决心。
东.突厥的灭亡,让西方的各个部落都感到了唐帝国的强大,纷纷臣服,表示愿意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接受唐帝国的保护,大唐帝国也开始在这些地区设置行政机构。
就在灭亡东.突厥的三年后,杜睿为大唐帝国夺取了高昌,伊吾,焉耆三国。有了这个基地,大唐帝国又计划开始更大规模的向外扩张。
贞观九年,西突厥内乱进一步扩大,刚刚重新统一了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被部众攻击,兵败康居后自刎。西突厥另立咄陆为可汗,然而西突厥使各部均已经拥兵自重,咄陆为求自保,遣使请求内附,表示愿去可汗号,太宗皇帝认为北方基业未稳,西方除伊州一个桥头堡之外,其余凉浑、及天山南路西突厥各属国还没有内附,故暂时未对西突厥用兵。太宗皇帝封咄陆为西突厥可汗,赐旌旗、财物表示支援,名义上接受西突厥为唐帝国属国。
贞观十年年,咄陆可汗死,他的弟弟弟垤利失可汗继位。垤利失可汗分西突厥为十部,每部酋长一人,称十设,每设授箭一枝,故又号十箭。垤利失把十部分为左右厢,以碎叶川为界。左厢五咄陆部,居碎叶川以东,首领称五大啜,右厢称五弩失毕部,居碎叶川以西直到里海东岸,首领称五大俟斤。此后,西突厥两厢各立可汗,互相攻击。
而此时的唐帝国开始了新的征服,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以太子李承乾为行军大总管,大破土谷浑,国王自杀,部众皆降。
贞观十三年,王玄策击破帝那伏帝国,活捉其国王,王妃,王子等,虏获牛马两万多匹,送长安宫阙,同年昆山道总管阿史那杜尔攻破龟兹五十城,生擒龟兹王。
贞观十四年,区区契丹竟然在大唐国力如日中天的时代横行河北二十余年,又趁着长孙皇后病逝之时,大举南下,这是大唐帝国无法容忍的,杜睿率军北征,屠尽契丹。
贞观十四年,杜睿率军兵进三韩,杀戮无数,三韩丧胆,大唐设安东都护府,分别置四十二州。
贞观十七年,大将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贺鲁,俘获人畜四十多万,斩杀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及贵族五十四人,突厥被迫西迁,大唐北疆再无祸患。
至此,大唐帝国首轮西征完成,西域中亚自此全部落如大唐帝国控制之中。在灭亡突厥后,西南高原上的吐蕃成了对李唐王朝的最大军事威胁。
或许让后世之人费解的是,吐蕃这样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人口不过五十万,而且在经济和后勤补给上,根本不可能与无与伦比大唐帝国相抗衡,可是却是最让大唐帝国最为头疼的麻烦,一代天骄,太宗皇帝都都不能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个大麻烦,只能留给后背儿孙。
要知道当时的大唐帝国的军队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作战能力是极强的,几乎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却对吐蕃军队,却始终也占不到太大的便宜。
无论是士兵素质,作战理念,还是武器装备,大唐帝国的军队都远远领先吐蕃。而终贞观一朝,最终也没能像灭亡其他所看到的国家一样彻底消灭吐蕃,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由于吐蕃地处高原,大唐骑兵及弩兵均难以发挥其速度与攻击距离的优势,以至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始终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这个帝国停止征伐的理由。
吐蕃在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后借助高原优势,也垂延大唐帝国的西域之地,贞观二十三年,吐蕃趁太宗驾崩,大唐国内不稳的机会,开始攻击西域大唐帝国属地,在一年的时间内,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西域四镇数次易手。
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开始崛起,加入到了争夺西域的战争中来。大唐帝国也在历次掠夺式的战争中获益非浅,首先磨练了自己的军队,也增加了管理和协调骑兵的经验,其次掠夺式的战争也增加了帝国的财富,对西域的绝对控制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大唐帝国能源源不断的从丝绸贸易中获得西方野蛮民族的黄金,同时大唐兵威迫使西方蛮夷必须对大唐皇帝朝贡,永徽年间朝贡的珍宝,竟然用了两个几乎和国库相当的仓库才装满,而最终这些财富都在国家消费中成为国民财富,因此当时的大唐帝国可谓是富甲天下,经济总量超过了世界的一半。
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也开始了向东方扩张的步伐,同时,吐蕃人在与大唐帝国的对抗中也始终处于下风,共同的敌人让阿拉伯人和吐蕃人走到了一起。
在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中,席君买给吐蕃以毁灭性打击后,吐蕃人忙着舔伤口,而阿拉伯人还忙着和中亚人打仗。
此时的大唐已经完成了从贞观道永徽的过度,政权稳固,国力也达到了鼎盛,大唐帝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可以说,在永徽初年,即使整个世界联合起来,也会被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的军队击败。
而那个时候刚刚继位的李承乾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皇帝,李承乾并不满足守成,于是与吐蕃的战争就迫在眉睫了。
永徽元年,李承乾拜杜睿为行军大总管,率军征伐吐蕃,河湟一战,吐蕃精锐尽是,连云堡一战,松赞干布授首,拉萨一战,芒松芒赞屈膝投降,吐蕃彻底为大唐所有。
吐蕃灭亡,大食失去了在东方的盟友,可是他们却依然不死心,在永徽三年和永徽五年,大食对大唐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大食人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
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那个时期正在忙着向大海进军,开拓海外,无暇顾及中亚,大食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大唐原本在中亚的属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
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大唐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永徽六年大食将军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大唐领土,但是被突骑施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大食战败,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大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永徽七年,对大食已经忍无可忍,而且又渴望能够建立远超太宗皇帝功勋的李承乾发动了西征,以苏定方为主帅,率军数十万人,大举西进,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大唐要扩大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大唐。
虽然这次西进,大唐帝国没有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大唐帝国的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是值得后世的汉人学习和敬畏的。
战争起初的时候,所向披靡的唐军可谓一路势如破竹的长驱七百里,翻越葱岭,杀到了恒罗撕,与大食人形成了对峙。
此时,阿拉伯人的主帅伊布拉西?默罕默德开始调动其精锐骑兵四十万人,以及其他中亚附属**队总计近败万,赶往恒罗撕,试图与大唐帝国的军队决战。虽然在兵力上唐军只有敌人的三分之一,但是当时唐军根本就是无所畏惧。
因为在那之前,唐军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也从来没有过对战斗的畏惧,更不会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哪怕是三倍于自己的敌人。
由于在战斗中,军官是允许士兵掠夺的。因此,唐军对战争的渴望是超过汉朝军队的。在武器上,拥有强弩硬弓和玄甲重骑的唐军绝对是当时世界第一。而在士兵素质上,也不可能有那个国家的军队能比的上无敌盛唐的强大骑兵。
当战斗开始时,唐军利用强弩的远程攻击和超强铁甲重骑的冲击,一度完全压制住了阿拉伯军队。然而,这次唐军显然低估了他们的对手,阿拉伯人实在太多了,双方在哈撒克草原撕杀了五个昼夜,依然不分胜负,唐军阵斩敌军数万人。虽然形式已经渐渐的对唐军不利,但唐军在苏定方的指挥下依然没有退却的迹象。
就在一个残阳似血的黄昏,当唐军玄甲铁骑又开始发动新的一轮冲击的时候,战争的形式改变了一一葛逻禄人叛变了。
他们从中路切断唐朝骑兵和步兵的联系,同时从背后冲击唐军的重装骑兵,分割唐军的轻骑兵。尽管唐军是非常训练有素的,但是在血战五日后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数,唐军也陷入一片混乱。
阿拉伯人乘机全面包围唐军轻装骑兵,并且动用数倍于唐军的阿拉伯骑兵冲击,已经陷入混乱的唐军。
可以想象,当时哈撒克草原上的惨烈。尽管大唐帝国的军队在战斗中遭遇如此变数,但他们仍然选择了勇敢的战斗而不是屈膝投降。身陷重围的苏定方还是率领数千铁骑阵斩敌人数万后杀出重围。骁勇善战的苏定方依旧不想就这么回去,若不是副将邱志磊极力劝阻,骁勇的苏定方恐怕还会继续率领这刚刚冲出重围的四千多重装骑兵,再去和阿拉伯人再一决高下。
恒罗斯之战虽然唐军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们依然是光荣的。他们在战斗中他们杀死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只是阿拉伯军队实在太多了,他们才在战斗中始终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而葛逻禄的叛变是唐军没能在这次战役中最终战胜阿拉伯人的直接原因。
在战斗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让阿拉伯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敢追击他们。
虽然第一次西征失败了,但唐人是个极为崇尚战斗的民族,危急时刻,李承乾再次请出了杜睿,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发动了雪耻之战,两战便将杀入西域的大食军驱赶了出去,紧接着杜睿率军,翻越葱岭,连番大战,斩杀大食军百万之众,彻底将中亚纳入了大唐的版图之中。
至此,唐帝国国土已西至里海,北越过贝加尔湖,在西南的天竺道也临阿拉伯海。在东边,整个朝鲜半岛落入大唐帝国之手,倭国也成为大唐的领土,大唐帝国的版图基本成型。
在历史上,原本那个大唐同样武功赫赫,但福兮祸之所倚,荣光胜利的另一面,则又是如此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战斗力极强的军团却守卫,需要数量极大的边防军,而至开元年间,大唐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龙有悔,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承袭于北魏已运转了八十年的府兵制开始僵化,弊端日益凸显,武备日益废弛,以致帝国最精锐的凤翔军,金吾卫都被市井子弟充次把持,耽于安稳而又不识远谋的大臣于是提出实施“募兵制”这正好给了驻守边疆的蕃族大将们绝好的大施拳脚,招兵买马的机会,如安禄山等便大量招募“杂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将把汉将替换掉,在辽阔的戍边区域,蕃将出身的节度使完全成了**王国,藩镇从此成了大唐身躯上致命的癌细胞。
在帝国的威武辉煌之后,危机逐渐浮出水面,公元751年,帝**队在南方首遭重大挫败,鲜于仲通率兵6万征讨南诏,与南诏王皮逻阁激战于泸水,帝**队大败,流血漂橹。
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如此记述了当时惨状:“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曰前后征南蛮,千万人行无一回。”
同时帝国在西北边陲一样遭到强烈挫败,高仙芝攻克石国后,俘虏了其国王与王子,但王子中途逃脱,中亚各国向阿拉伯帝国求援。
同样是在公元751年,阿拉伯的军队与大唐军队在垣罗斯遭遇,激战多日,高仙芝战败,损兵两万余人,大唐从此失去中亚霸权。
到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九重城阙烟尘生,自渔阳安禄山乱起,伟大唐帝国的黄金时代至此终结,大唐迎来了最大厄运,内部被狠狠地捅了一刀。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如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从此汉民族的辉煌时代,权利与荣光日渐衰落,大唐帝国不再光芒万丈,玄宗之后无大唐,曾经远至咸海的辽阔疆域一度萎缩至甘肃天水一线,首都长安也暴露在了吐蕃的铁蹄下,自唐德宗,唐代宗起,朝廷中枢政变兵变频仍,政局动荡,宦官专权,党争频扰,藩镇割据,祸不单行,中晚唐一个半世纪中曾经的天可汗如风中残烛,雨打飘萍,“六失长安,天子九逃巴蜀”,“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作乱,一刀直捅脏腑,帝国庞大的身躯,日渐衰落,安史之乱后摇摇晃晃了一个多世纪后,唐帝国终于为一个叫朱三的贱民之手轻轻一推,轰然倒塌,一个更加黑暗的五代季世来临了,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背叛,血与泪侵透了五十多年的史卷,无数双贪婪的眼睛觊觎着雕有九条金龙的无上宝座,由大唐盛世到五代季世,中华帝国的实际统治疆域极度萎缩,大一统国家灿烂的文明瞬间成为了过眼云烟,绮华旧梦。
史上无不败之家,无不衰之国,世上也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是伟大帝国消失,大一统强盛的不朽理念却已经植入后世的内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难以忘怀,空留嗟叹。
不过现而今历史已经改变,杜睿不遗余力的对这个庞大帝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变动,使之能够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从今以后,无论是当下,还是后世子孙,都不用在去追忆大唐的繁华似锦,大唐的赫赫武功,大唐将永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断的向人们昭示着汉唐雄风。
因此,今日薛仁贵才有底气对阿戈斯蒂诺说出“你要战,我便战”,这样的言语,薛仁贵有这样的底气,同样,大唐帝国也拥有这个底气。
大唐的信号已经很明白的流露了出来,想要做大唐的朋友,大唐欢迎,如果想要挑衅大唐的尊严,挑战大唐的底线,那么大唐也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逞口舌之快,想要的话,真刀真枪来抢夺就是了。
余下的话,多说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