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行军途上,文聘慢慢地,对萧杨多了几分敬重。在文聘的眼中,萧杨这人,很会放权,很会笼络人心。一旦被萧杨器重任用了的人。比如自己,萧杨交给任务之后,他就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了。
但文聘注意到了,对过程的不闻不问。并不代表萧杨就不注意不关切。每每一件事情交给一人去做之后,文聘就发现,萧将军会偷偷关注的。如果那人完成得不好?那么下次,萧将军就会尽量少给那人一些任务。
另一个让文聘敬重萧杨的,就是萧杨安排任务时的先见之明。列如探路,大军的行军方向,地点、时间、行程的安排。萧将军他,都是先行安排好了,交给具体的将官去完成。然后他的时间,又花在思考(应该是吧)其他的事情上面。
不提文聘听到萧杨的提点,正在心里敬佩感激。
却说曹操自萧杨离开自己的中军帐后,正与夏侯惇在议论萧杨为人。
“元让,文远这人,你怎么看?”曹操说道“怎么看都”时,几乎已经是咬着字,一字一顿地问了。同时,曹操脸色甚是凝重。这让跟随曹操身边一年了的夏侯惇,还是第一次发现,堂兄孟德,语气之中,对这萧杨,竟是出乎意料的重视。
夏侯惇自从十四岁杀人后,被官府通缉,流落江湖,东躲躲,**藏,过着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
两年之后,其堂兄曹操,在京城洛阳,得知夏侯惇在孟津附近,被官府所抓,就托各种关系,将夏侯惇救了出来。并且化了偌大的家私,为夏侯惇在官府消了案。还将夏侯惇安排在京师洛阳,与自己一同起居。就连去怡红院,也是两兄弟一起。
只是,玩归玩。曹操给夏侯惇定下,每天习文两个时辰,学武两个时辰的硬规矩。又化重金,延请了文武师父。
夏侯惇不负曹操所望,四年时间,文武皆有大成。在原先历史的轨迹中,夏侯惇在曹操阵营,绝对是第一人选的大将。就连曹仁,也得望其项背。更别提其他的五子良将了。
萧杨给夏侯惇最初的印象,就是人太年轻。年轻得象自己在十年前杀人时那般年轻。那时的自己,十四岁。那个南阳的郡尉,看起来,也大概十四五岁吧。
“兄长,萧都尉人看起来年轻,可我看他说话做事,却给我两种感觉。夏侯惇在曹操面前,这个时候,可是有啥说啥的。
曹操也不问,只是将头朝夏侯惇抬了抬,示意夏侯惇继续。
“他说话时,每个字的意思,都给人: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朋友的亲切。可我看他,每当不说话,静一下之时。他脸上的神色,却在发呆出神。有时只有一下,最长不过两三个呼吸的时间。那时候,他好像有点,有点敬畏、鄙夷兄长你的意思在。虽然整个过程只有两次,加起来不过四个呼吸的时间。但正好被我发现。这人……”
曹操微叹了口气,黯然中,点了点头,轻轻说:“我也发现了,我实在不明白,他和我一起抗击黄巾贼军,同为朝廷效力。按理来说,我和他无冤无仇,当精诚合作,合力戮贼。为何他对我?竟然从内心深处,有种刻骨的仇恨。”
又摇了摇头,曹操否定道:“不可能啊,他年纪这么轻,他说他今年十五岁。怎么说话和内心的感情,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元让,难道他天生就是如此?就是这般冷漠……”
曹操与夏侯惇议论一番,也拿不准萧杨的意思。苦笑一下,曹操对夏侯惇说道:“元让,你安排人手,悄悄去趟南阳和洛阳,打探一下,这南阳都尉,萧文远的出身来历。”
两兄弟商议一番,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夏侯惇告辞后,曹操独自窝在中军帐里。
“将军,大喜。小的们打听到皇甫将军和朱将军两路大军的下落了。”夏侯惇回到自己营帐后,他的侦骑斥候长,夏侯虎就笑呵呵地领着两名骑兵,甲胄都没脱,就兴冲冲地冲了进来。
夏侯惇指挥曹军的五百骑兵。军中探路望哨的任务,也全被夏侯惇包揽过去。侦骑斥候,打探到了什么消息,也是由夏侯虎带着来禀告夏侯惇先。
不然,一个个小兵有事,都去找曹操的话。曹操就算有十个头,也是忙不过来的。何况,曹操的脑袋,劳累过甚,不休息赏乐好的话,也偶尔会犯头痛的病的。
知道他这个习惯的夏侯惇,哪里敢让琐屑之事?也去麻烦他的大兄。就算事多,他也会预先安排一到两名乐户女子,道大兄营帐,给大兄按按脑袋,消除疲劳的。
ps:周末上历史强推,到时每天三更。求收藏求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