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探秘 > 第158章 、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4)

第158章 、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4)(2/2)

诗。

    在这一部分还有一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题目是《怀曹芹溪》,由于“芹溪”的称谓与书箱上的称谓一样,笔者由此推断,二者的时间比较接近。这首诗的内容是: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它写在《喜生子》之前,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1760年之前的作品。如果把曹芹溪看作是作者念念不忘的“昭雪”之情的话,那么我们对“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这句话的指向也就不难理解了,很显然,只有让《红楼梦》所揭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才能完成作者的这个心愿,实现圆梦的目的。看得出,此时尽管距离这一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但作者依然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希望,他用“扫径张筵”和“封书畀雁”表达了这个意思。

    这首诗与第三部分的《伤芹溪居士》在格调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前者以喜悦和期盼的心情,准备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后者则以“怀人不见泪成行”的沉痛,送别这个相伴多年的老友。这一迎一送,体现了作者从希望到失望的心里路程。然而,失望并不等于绝望,“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鋩鋩”则又说明,诗人的梦还在,他依然还在坚守,依然不会放弃。

    笔者认为,《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763年和1772年之间,因为,张在注释中说曹“年未五旬而卒”,说明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到1772年。作为真事代表的曹,生于“虎兔相逢”之年,也就是1722年,但他死于什么时候,要根据作者的想法而定。脂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表明曹死于1762年底。以这个时间推算,他在世的时间也只不过四十年。所以,敦诚在《挽曹雪芹》诗中说:“四十萧然太瘦身,晓风昨夜佛铭旌”,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但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的说法,应该要比1762年晚,究竟晚多少不太好说,只能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家门不幸”之后的四十年至五十年之间,也就是1762年至1772年之间。

    把1765年作为曹雪芹死亡时间,明显与脂砚斋在《红楼梦》中的“甲午泪笔”中的时间不符。恰恰是这两个时间概念给人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到底哪个时间更确切呢?笔者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因为曹雪芹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了作者“昭雪”之情,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思一样。故而,他的死也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昭雪”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说已经完成了作者“还泪”的心愿。至于其死亡的时间,说1765年也行,说1763年也未尝不可,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在这个问题不应该过于纠结,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才算完事。(第十六卷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