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啃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 第37章 榴花及三春的特殊隐喻

第37章 榴花及三春的特殊隐喻(1/2)

    5)那首诗(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

    小说里的贾元春,原本不过二十多岁,怎么会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作者表面上是写元春,其实是写她“背后”的那个人。

    袁崇焕死后,其功过是非,至今难有定论。袁崇焕死后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历帝才第一次为他平反,至此才算还了他“清白”,算是勉强盖棺论定,了结了是非。

    或许你说,明朝有是非争议的大将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龙……都是争论,你凭什么认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焕?别急,第二句,就给了我们dá àn。

    -

    :

    这句的关键字是“榴花”。最“权威”(红学家)的解读是,石榴代表多子,于是引申为元春娘娘怀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认为是死于宫斗。但请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开花了不代表会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结果,单瓣的才会结成石榴果。“榴花开处照宫闱”,突出的是榴花的红艳美丽,而不是让人想到“多子多福”。因为开得越美丽红艳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会结成石榴果,何来“多子”?古代的石榴裙也是说它的美丽,而不是象征多子多福,更何况是榴花乎!

    窃认为,榴花,作为贾元春的象征符号,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样,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家乡。

    榴花,其实是指榴花塔

    在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石碣,至今屹立着一座榴花塔。塔旁原有宋义士熊飞故里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正是其袁家人集资兴建的。榴花塔也是当地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国色、花中富贵的牡丹来代表,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说元春的故乡是在岭南,那里没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橼,还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橼、榴花作为元春的象征符号,这就说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乡真的远在岭南?没错,因为后面还有提示。

    -

    :

    注:在妙复轩评本及吴本此处为“三春怎及初春景。“争及”也好,“怎及”也罢,整体意思相差不大。

    解读这句的关键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还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当然是后者。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圆其说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当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焕是崇祯元年重获重用,官拜兵部尚书。结果在崇祯三年就被杀了。当然这种解读落入了红学家的窠臼,完全是牵强附会、胡言乱语。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代表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崇祯殉国后南明******的三个政权。

    其实在崇祯上台之初,袁崇焕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后辞官回乡。崇祯登基,马上重新重用袁崇焕,两年内接连加官进爵,还赐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享受前所未有的尊荣。此时的大明朝,辽东女金受到挫败,努尔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义还没开始,袁崇焕踌躇满志地说要五年平复辽地。崇祯帝也是雄姿勃发、勤政有为,清剿阉党,拨乱反正,崇祯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这表现在红楼梦里,就是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并荣耀省亲,贾府荣盛至极。元春省亲看到大观园的极尽奢靡,贾府上下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心里很是不安。果然后来贾府是“树倒猢狲散”、“家忘人散各奔腾”。袁崇焕当年也曾向崇祯表达过自己的担忧,但当时朝廷上下都沉浸在宁锦大捷的虚假繁荣之中,结果十几年时间,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鲁王等几个小政权在苟延残喘。这样的“三春”哪里比得上袁崇焕在时的“初春”?

    -

    附:“三春”的特殊隐喻

    在《红楼梦》里,“三春”字眼多次出现,是全书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确解读“三春”,关系到对全书主旨的解读。

    我们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现过“三春”字眼。

    元春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惜春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秦可卿魂托王熙凤: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薛宝琴《西江月》写柳絮: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

    你看,这“三春”都透着颓败、不祥的景象,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梦归,要么是遁入空门,要么是诸(朱)芳尽,要么是梅花一梦。

    特别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是十分直白了——三春,南明三个小政权之后,诸芳,朱芳,朱家就彻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宝琴的那句,包含了多个敏感关键词:三春,东风,明月,梅花。尤其是后面三个词,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