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3章 莺歌燕舞中(1/2)

    乐器是乐舞伴奏所必须的,中原人为此发明了很多不同的乐器,以适应不同的伴奏要求。但是,这些乐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大部分中原乐器听起来软绵绵的,缺少力量,还有,中原的乐谱此时还不精确,乐器的发音也没有校准。这样,羋横决定,改进乐器,让其更有力量,有节奏感,他打算搞一个以鼓、号为主的军乐队。

    羋横还是陈宇时就知道中原的主要乐器,大约有十种,它们是:

    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这十种民族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按照“八音”,可将中国古代十大乐器如下分类:

    “金”类:钟

    “土”类:埙

    “革”类:鼓

    “丝”类:琴、瑟、二胡、琵琶等

    “匏”类:笙

    “竹”类:箫、笛等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

    瑟,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埙在古代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埙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huó dòng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

    箫的产生,